喜欢开脑洞、讲故事的老阿姨~
日常碎碎念都发在子博【林朵碎碎念】
微博:爱讲故事的林朵
B站:林朵讲故事
微信公众号:林朵讲故事
知乎:林朵

【杂谈】脑洞与成文之间隔着一个好写手

在产生一个脑洞,又没有正式成文之前,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想法:这是一个好脑洞,只是我还没时间/精力/心思写出来,一旦有机会成文,肯定会是个好故事。

 

哈哈,这想法就跟“我只要稍微努力一下就会成功/这事我再玩一会儿也来得及做完/对方似乎喜欢我”一样,大概率是幻觉。

 

多实践几次就能明白,想要把一个虚无的脑洞落实成完整的故事,到底有多难。

 

从故事构思层面来看,多数脑洞只不过是零散的片段,而成文却必须是连贯的全景。前者有亮点则足矣,后者不系统就玩完。因此,脑洞阶段的放飞自我并不需要严密的故事背景、逻辑因果、人物关系,但成文阶段的精耕细作却不能对此不管不顾,然后问题就来了。

 

原本新奇的世界设定充斥着自相矛盾的大BUG,原本精彩纷呈的片段之间却没办法顺畅过渡,原本爱恨交织的感情冲突居然一不小心就把某个重要角色给遗忘到外太空去了……


写作者会痛苦地发现,脑洞期的一个小漏洞总是会在成文期牵扯出无数个大漏洞,补得了这头又顾不上那头,直接把脑洞期的流畅播放卡成成文期的幻灯片放映,让人充分体验一把什么叫“开坑一时爽,填坑火葬场”。

 

从写作技能层面来看,脑洞大多只是一副硬邦邦的骨架(而且还不一定长全了),成文之时却必须赋予它灵魂血肉、才智美貌。例如脑洞里一个简单的“霸道总裁”设定,落笔时却需要许多精彩的事件、动人的情感才支撑的起来。


于是行文的表达,人物的塑造,伏笔的设置,情感的渲染统统成了绕不过去的必选项,而这些技能和脑洞大开是完全两码事,并不是写作时说需要就能有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学习实践才能把技能树点满。

 

磨练它们的过程已经远超了写作本身,甚至会贯穿于写作者的整个生活,可这才正是考验一个写作者的真本事之处,同故事线索一样,也会对故事的好坏起到关键作用,脑洞大成黑洞也替代不了。

 

从实际执行层面来看,不如用“脑洞如山倒,成文如抽丝”来打个比方。脑洞的涌现源于激情,总是来的气势汹汹,排山倒海。但成文的过程却必须仰仗长情,过程缓慢而纠结,有时枯坐一整天也不过憋出来几百字(还可能都是废话)。虽说这也算一种积累,但最终成果却被放的很远,看不到也够不着,令人心慌。

 

而我们身处的终究是个快节奏的时代,轻松愉快的脑洞能随意吃一吃,真正的写作盛宴却不是谁都有闲心品味。成文的繁琐被身边的热闹映衬的乏味且寂寞,布满了苦苦忍耐和自我怀疑。或许大纲可以耐心梳理,技巧可以精心磨练,但缺乏共鸣的孤独却罕有人能坚持的下去。


这世界上本没有坑,写的人耐不住寂寞,也就成了遍地大坑。

 

当然我写这篇文绝对不是想批判开脑洞这个行为(毕竟我自己每天乱开的脑洞连起来就足够绕地球八圈),只是想表明一个观点,好脑洞成就好故事的例子固然不少,但好脑洞沦为烂故事甚至根本成不了故事的例子就更多。


如果只是为了娱人娱己,脑洞随便爱怎么开都可以,完全不用有什么顾忌。但如果是想追求故事写作水平的提升,就应该尽快摒弃“我有好脑洞,就差写出来,然后就会很厉害”的想当然,空想无益,还是赶紧去实践吧。

 

其实写作这件事和各行各业一样,有新奇想法的人很多,能踏实做事的人很少。好脑洞固然难得,但脑的人多了,也就没那么珍贵。要知道,脑洞与成文之间永远隔着一个好写手,而这段路,恐怕很多人永远都走不完。

 

END


以上是本人对于故事写作的一些经验总结,仅供参考,切勿迷信。

另外,我有个专门放小故事的微信公号叫“林朵讲故事”,欢迎来玩。

--------------------------

PS:本文收录于本人《行文且思》系列:

(1)给写作初学者的二十条建议

(2)角色塑造的十个小技巧

(3)故事构思十问

(4)如何让笔下的角色拥有爱

(5)小结故事角色的十种说话方式

评论 ( 119 )
热度 ( 6509 )
  1. 共15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林朵 | Powered by LOFTER